yjiang 发表于 2022-10-25 07:36:32

黄有光:今年经济学诺奖颁给这三人有何深意?

<p class="f_center"><div align="center"></div></p><p><b style="color: rgb(54, 96, 146);">(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b></p><p><font color="#366092"><b>网易财经智库出品——如何更快乐</b></font></p><p><font color="#366092">你快乐吗?如何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金钱和快乐一定成正比吗?快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网易研究局邀请长期从事快乐研究的全球知名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Monash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黄有光解读快乐的秘密。</font></p><p><b style="color: rgb(31, 73, 125);">NO.079今年经济学诺奖颁给这3人有何深意?</b></p><p>根据</p><p>经济学诺奖于10月10日公布今年得奖者为三位美国学者(第一位曾经担任美国联储局主席;2006-2014):Ben Bernanke, Douglas Diamond 与 Philip Dybvig。得奖贡献为:“改进我们对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认知。他们的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为何避免银行倒闭是至关重要的”。</p><p><b>银行的功能与避免银行倒闭的重要性</b></p><p>笔者曾经多次强调,尤其是长期而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供给方面(科技、制度与政策等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因素)的,而不是需求方面的所谓三匹马车(消费、投资与净出口)。需求方面主要要确保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避免总需求在像金融危机时忽然大量下跌(像中国2009年的四万亿支出)。<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银行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strong></p><p>银行接受储蓄者的存款,不但保证安全,绝大多数情形还给存款者发利息,而向借款者收取更高的利率,利差支付银行的成本与利润。不必通过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中介,储蓄也能够直接转化为投资,包括进行投资的企业(厂商)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从储蓄者融资。但银行由于能够大量地与专业地进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工作,能够减低风险与提高对投资者的可靠性的识别。除了少数已经长期建立了信誉的大企业,储蓄者购买其股票与债券的风险很大,流动性也很低,需要把储蓄变成现金时,所需时间比较长,损失可能比较大。把储蓄存在银行,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是非定期存款,银行会让存户随时提款;即使是定期存款,绝大多数情形也能取款,但会损失一些利息。</p><p>储蓄者希望,如果需要,能够随时提款,而投资者(包括企业与贷款购买房屋者)须要避免太早归还借款。Diamond &nbsp;&nbsp;与 &nbsp;Dybvig 在1980年代的研究显示,银行解决这个冲突:向很多储蓄者接受可以随时提现的存款,而向借款者提供长期限的贷款。不过,这两项工作使银行也可能受到谣言的影响。如果很多存户相信银行要倒闭了,就都会同时向银行提取存款(即“挤兑”),使银行没有足够的现款支付存户,这就真的可能使银行倒闭。这种谣言,如果相信的人足够多,可能自我实现。这个可怕的作用可以用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来避免,中央银行可以起到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如果须要,可以无限量地提供贷款。当人们知道这个保险时,人们就相信银行不会倒闭,就不会相信银行要倒闭的谣言。<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因此,这个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只要在那里,不必进行实际的大量贷款,就能够起到作用。</strong></p><p>Bernanke分析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到1930年代上半期的大萧条。他显示银行挤兑是当时危机这么严重与持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银行倒闭时,关于贷款者的重要信息就损失了,也不能快速重新获得。这使社会把储蓄转化为有效率的投资的功能大量减少。今年这几位获奖人的洞见加强了避免危机的能力。</p><p><b>实质经济也可能存在预期自我实现</b></p><p>除了上述造成银行挤兑的谣言可能自我实现,笔者多年前也分析过(Ng 1977, 1980, 1982, 1986, 1992, 2009, 2014, 2018; 中文介绍见黄有光、张定胜2008, 第9章; 经济学界的评价见Marris 1991),即使不考虑时滞与货币的面纱(多数经济分析用这些简化,并把货币视为掩盖实体经济的面纱),预期也可能会自我实现。大家预期产量下跌,就可能造成产量下跌;预期价格上升,价格就可能上升。不过,如果再加上假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完全的(每家企业只能以市场均衡价格出售产品,加价一分钱就会失去所有顾客),就不会出现这种预期自我实现的“预期神地”的理论可能性。</p><p>允许不完全竞争,不但有预期自我实现的“预期神地”的可能性,甚至有(实际总产量的)累积扩张与累积收缩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多数部分解释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及其严重与持久性。因此,在经济分析中,是否假定(厂商之间的)完全竞争,还是允许比较现实的不完全竞争,是很关键的。然而,绝大多数宏观经济分析是假定完全竞争,而不考虑不完全竞争的,因此可能有误导性。完全竞争的简化假设,使我们比较容易看到与证明市场调节的高效率,但忽视市场可能出现的总需求不足对总产量的可能影响。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允许比较现实的不完全竞争,会加强凯恩斯学派强调的维持总需求的重要性,从而可能支持像2009年中国的四万亿元支出的措施,而这是笔者多年来多次指出过的。</p><p><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文献:</strong></p><p>黄有光、 张定胜 (2008). 《高级微观经济学》,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综观经济学第9章。)</p><p>MARRIS, Robin (1991). Reconstructing Keynesian Economics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Edward Elgar.</p><p>NG, Yew-Kwang (1977). Aggregate demand, business expectation, and economic recovery without aggravating inflation,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June 1977, 130-140.</p><p>NG, (1980). Macroeconomics with non-perfect competition, Economic Journal, September 1980, 598-610.</p><p>NG (1982), A micro-macroeconomics analysis based on a representative firm, Economica, 1982, 49: 121-139.</p><p>NG (1986). Mesoeconomics:&nbsp; A Micro-Macro Analysis, London:&nbsp; Harvester, 1986.</p><p>NG (1992). Business confidence and depression prevention: A mesoeconomic perspectiv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2): 365-371.</p><p>NG (2009). Why is a financial crisis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8(2): 91-114.</p><p>NG (2014). Why is finance important?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59(5),Dec.</p><p>NG (2018). Market versus government: Welfare-economic and mesoeconomic perspectives, Macroeconomic Review, 2018,17(2): 93-100.</p><p>2022年10月11日星期二于墨尔本。</p><p><font color="#7F7F7F"><b>往期回顾:</b></font></p><p><font color="#7F7F7F"><b>点击进入“如何更快乐”专栏,查看更多精彩文章&gt;&gt;</b></font></p><p><font color="#7F7F7F"><b>黄有光简介:</b></font></p><p><font color="#7f7f7f">Monash大学荣休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讲座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咨询委员。</font></p><p><font color="#7f7f7f">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66年获新加坡南洋大学(Nanyang University)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74年至1985年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任副教授(Reader),1985-2012年任讲座教授(personal chair), 2013年后成为终身荣誉教授(Emeritus Professor)。于198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于1986年被选入Who’s Who in Economic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1986的十名澳大利亚学者与全球十名华裔学者之一, 于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最高荣誉—杰出学者(Distinguished Fellow)。受邀请于2018年到牛津大学作第一届Atkinson Memorial Lecture。</font></p><p><b style="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indent: 0em; box-sizing: inherit;">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b></p><p><b style="box-sizing: inherit;"><b style="box-sizing: inherit;">网易财经智库</b>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b></p><p class="f_center"><div align="center"></div></p><p>移驾微信公众号,看这里看不到的内容。</p><p class="f_center"><div align="center"></div></p><br><p>关注官方视频号C位观察Insight,看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经济学。</p><p>【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财经智库·中国版&gt;&gt;</p><p>【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财经智库·国际版&gt;&gt;</p><p>【精彩推荐】黄有光·网易财经智库专栏PC版&gt;&gt;</p><p>【精彩推荐】黄有光·网易财经智库专栏客户端版&gt;&gt;</p>
                  <div style="height: 0px;overflow:hidden;"><div align="center"></div></div>

渴死的鱼cc 发表于 2022-10-25 07:43:32

诺贝尔经济学奖闹乌龙!靠经济学家破解2022年危机是死路一条 [视频]

悭谀 发表于 2022-10-25 07:50:58

有一个是西南财经的前院长,成都的女婿,西南财经也获得了一块诺贝尔奖

1005790714 发表于 2022-10-25 07:57:45

还不是辞退了

爱≠等得 发表于 2022-10-25 08:05:15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拿诺贝尔奖!预示另一场崩盘? [视频]

pengpeng23 发表于 2022-10-25 08:12:08

有一个是西南财经的前院长,成都的女婿,西南财经也获得了一块诺贝尔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有光:今年经济学诺奖颁给这三人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