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有多少人正在悄悄返贫? 前几年,我们是“副业自由人”“创业自由派”,也是某博、某音上的“人生导师”; 但如今,我们悄悄删掉了商业计划书,重新打开了外卖软件:不是点单,是送餐。 而郭家富,就是这类“中年返贫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那一位。
这个名字你或许陌生,但他的过去足以震撼你: 2009年,全国500多家门店,曾是中国足浴行业的开山掌门; 为员工砸下6000万买房、保时捷随便送; 创办“家富富侨”品牌,让一双手洗出一个商业帝国。 然而,另所有人万没想到, 仅仅过去9年,2018年这位曾经的亿万富豪,居然连100万的手术费都拿不出,只能靠网上众筹。 好在,那些被他提拔、被他帮助的员工,最终反过来在他最困难时,撑起了他的命。 这,就是郭家富。
他的人生,是一场彻底被时间反转的长镜头。 1998年,郭家富站在重庆郊区一间60平米的小屋门口,顶着烈日,弯腰替客人洗脚、脱鞋、搓背。 没人会想到,这个小学毕业、工地打杂的重庆男人,会用一双手,搓出一个年营收超5亿、连锁门店500+、从成都到沈阳都能看到的足浴帝国。 他给这间小店起了个名字:富侨足浴,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01|底层逆袭:没有学历、没有资本,他却成为行业“原教旨” 郭家富的成功,说到底靠的是两个字:原始感。 原始的直觉,原始的眼力劲,原始的关系处理哲学。 那年他和哥哥在广州打工,偶然路过一家生意火爆的足浴店。 别的人看到的是“按摩”二字背后的色情暗示,他看到的是:一个消费还没被彻底教育起来的市场。
他大胆走进足浴店当学徒,一边学习技法,一边默默观察管理流程。 后来他回忆那段时光时说:“我不是在按摩,我是在学怎么搞钱。” 几年之后,他和几位亲兄弟回到重庆,决定干一票大的。
60平米、4张床、4双手,富侨第一家门店开业了。 他负责服务,大嫂胡芝容负责账务,大哥带人培训技术,整个运营闭环在最简陋的家庭体系内形成。 没多久,小店爆满,“洗脚排队”成为当地人的新日常。 郭家富意识到,足浴不是高消费,它是“底层人的精神按摩”,是辛苦一周后用几十块钱买到的被尊重的体验。
他看准了人心,也摸透了人性。 于是他开始快速复制模型:直营+家族加盟+标准化培训体系。 富侨连锁像滚雪球一样疯涨,甚至在2003年引入了第一批社会加盟商,从重庆打到四川、云南、广西,最后干到北京、上海、杭州。 在那个连美团都还没开始送外卖的年代,郭家富已经搞出了中国第一代本土服务业的连锁样板。
02|太想赢的人,最容易输 “富侨是我命根子,我要把它干上市。”这是郭家富在2007年一次闭门会上说的话。 彼时,他已经是重庆当地政商圈的“名人”:出手豪气、员工拥戴、口碑爆棚。 他深信下一步应该是:上市,让足浴洗白、合法、规范,并彻底走上台面。 但问题也恰恰从这里开始。 为了快速达成目标,他做出了一连串看似“大胆”,实则“盲目”的商业决策: 在全国8座城市同时开设超高端足浴会所,单店投资超2000万元; 投资打造家富富侨五星级酒店,预计总投入超7亿; 接受风投,启动股改,准备IPO,全线铺开宣传。 这是一个赌徒式的扩张路径,提前透支现金流,用“未来市值”压住现在的债务。
郭家富自己也知道风险很高,但他说了一句让很多员工至今记得的话: “再赌一次,如果成了,就是中国第一个上市足浴公司;如果不成……也没啥,至少我试过。” 可是商业不是赌博。 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高端会所亏损、酒店项目烂尾、融资失败,加盟商怨声载道…… 三年时间,郭家富把他辛苦十年堆起来的商业帝国,一砖一瓦全拆了。
03|最豪老板,众筹看病:善良的人也会被现实反噬? “他对员工太好了,反倒把自己搞垮了。” 这是不少老员工后来谈到郭家富时说的话。 他不懂财务,也不设红线。他签合同看的是“情分”,搞加盟看的是“眼缘”。 员工婚丧嫁娶他亲自过问,生病住院亲自送红包。 甚至在危机初现的2010年,他依然大手一挥:为100多名老员工统一支付重庆滨江区江景房的首付,耗资6000万。 “别人有钱买游艇买马场,他有钱就先买‘人心’。”一位加盟商说。
可问题是,这不是一个只靠人情就能撑起来的行业。 到了2015年,现金链彻底断裂。 欠下4.5亿债务,他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连公司大楼都被变卖; 2018年患上肝硬化,连100万的手术费都无力承担,妻子无奈发起网络众筹。 消息一出,外界哗然:“曾经那么有钱的郭家富,居然靠众筹看病?” 可真正让人动容的不是众筹,而是捐款人名单:不少是曾被他帮助过的员工、合作人、加盟商。 有人留言: “2008年我爸病重,是郭总替我垫了两万块;这次轮到我帮他了。”
04|不是所有失败者都该被讽刺,也不是所有翻身仗都靠运气 2024年1月,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郭家富。 据他自己陈述,生病之后,他选择悄悄离开重庆,辗转2400公里坐绿皮车南下广州,不是医疗条件更好,而是他不想见太多人。 他知道,如果自己出声,肯定会有人伸手帮他。可他不愿开这个口。 开口了,人家借也难,不借也难,我不能再给朋友们添麻烦。 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公开众筹:让想帮的人自愿出手,让内疚者释怀,让自己保留最后的体面。 轻松筹上线后,300多人留言为他作证,6000多人转发。
但在这段时间里,郭家富几乎关闭了所有社交联系。 他把手机调成静音,不接电话、不看信息,医生叮嘱他:需要安静,随时有大出血风险。 他把重庆的房子能卖的都卖了,早年买的保险也早在资金紧张时就提前支取,损失超过30万元。 更早的时候,住院一次,大哥就卖掉了房子;几位亲戚也已为他掏过不少钱。
他没有住单间病房,妻子在旁边打饭、照料,他用尽量低的声音说话,怕打扰病友。 医生说他运气不错:肝源配型很快成功。 可移植费用仍是难题。 他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再倔强,也需要外界的帮助。
他承诺:众筹款项一分不会用来还债,只用于治疗。 若有结余,将捐给其他患者。 尾声|你可以不成功,但别把自己烧光 这个时代,我们太喜欢追捧“年少有为”,却很少关注“中年还债”。 我们热衷于“搞钱神话”,却看不见那些被时代浪潮拍倒的人,他们可能正默默坐着绿皮火车去做肝移植,靠众筹养命。
郭家富不是完美的老板,但他是一面镜子: 照出一个不完美却努力活着的自己,也照出一个社会对失败、对债务、对责任的残酷偏见。 不是每一次倒下都值得嘲讽,有些人站起来的方式,比成功还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