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许林:“一带一路”新基建大有可为

2022-10-7 17:30| 发布者: 纸风车2| 查看: 368| 评论: 0

摘要: 原标题:许林:“一带一路”新基建大有可为编者按作者许林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30日环球时报。中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并发展更多新基建优势领域,在此基础上加大中国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 ...

原标题:许林:“一带一路”新基建大有可为

作者许林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30日环球时报。

中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并发展更多新基建优势领域,在此基础上加大中国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最近两年仍然保持稳步向前态势,相关资金需求一直保持在高位。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新基建越来越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方式,同时也是塑造绿色化、数字化等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抓手。

数据显示,几乎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指数2021年都实现同比正增长,基建项目投资需求也随之明显增加。2013至2021年,中国稳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而从对相关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以及其中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占比来看,这方面的投资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长期趋势以及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成为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基建投资的重点着力领域之一,而且更易实现较好效益。

第一,新基建涉及新能源设施以及数字化设施等,符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设施联通的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上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还处于相对低端的环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推动沿线国家提升技术水平和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些都离不开对新基建的投资。

第二,低碳化和数字化发展都将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新基建利在长远,相关项目需求将长期持续存在。

第三,数字技术可以将基础设施价值辐射至更大范围。随着用户数量增长,数字经济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产出的边际价值不断增长,更易实现规模效应,新基建将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些也意味着新基建具有较大的有效投资空间,有助于满足甚至扩大“一带一路”基建的资金需求,加速推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

最近几年,西方相继推出“蓝点网络”、“B3W”计划、“全球门户”和“印太经济框架”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倡议”“方案”有的直接聚焦基建,有的将基建作为重要着力领域,都将“一带一路”作为针对目标。西方不断标榜所谓的高标准,试图与中国展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之争,抢占基建尤其新基建领域的规则话语权。在当下绿色化与数字化共同演进的时代,为推动“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持续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夯实“一带一路”新基建相关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创造稳定可靠的规则制度环境。

在“一带一路”新基建领域,中国的优势领域包括特高压、5G等。在部分优势领域,“中国标准”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标准。比如,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突破了高难度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中国的换流阀等特高压核心设备也有效应用于电力互联互通领域。由此,中国成为率先建立特高压完整技术标准体系的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国起到愈加重要的作用。

类似的,中国声明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的5G技术领先并且5G设备覆盖众多国家地区,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5G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面对部分国家在5G领域对中国的无理打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G建设却正处在加速推进中,这有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互联互通。

中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并发展更多新基建优势领域,在此基础上加大中国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人大重阳

//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6 21:57 , Processed in 1.30747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