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医美 ",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操作简单、恢复迅速,因此被称为 " 快餐式美容 "。" 轻医美 " 之 " 轻 ",往往让人误以为风险极低,有消费者随便找一家生活美容馆就敢接受 " 轻医美 " 服务。
事实上," 轻医美 " 也是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在获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内进行。同时,我国还规定,从事医美行业的医师除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外,还必须具备美容主诊医师资质。
目前,市场上从事医疗美容的机构众多,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合法资质?
" 轻医美 " 财富之门的背后
神秘微信群宣称销售正规医美产品
一段时间以来," 轻医美 " 成了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推荐女性创业赛道的热门词汇。在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眼中," 轻医美 " 似乎就是一把金钥匙,能够让人轻松开启财富之门。



据赵女士介绍,虽然她没有任何医学从业经历,但同行朋友会帮她介绍相关的供货商,加上他们的微信进群以后,可以搞定医美药品的供货来源。
" 轻医美 " 从业者 赵女士:他说朋友圈里医美的产品,包括教学都有。通过你身边的人,一个推荐一个,就往群里拉了。
同行介绍给赵女士的这个供货商,微信名叫医美达人说。


" 轻医美 " 从业者 赵女士:他比较谨慎,包括每一次我们从他那里发药。我每次说要叫跑腿,他都不让跑腿的。都是你把地址给他,他给你发顺丰同城快递。


嫌疑人龚某夫妇不仅在发货环节神神秘秘,在与客户交流和谈价的过程中间也是十分谨慎。办案民警在他们的聊天记录里发现,龚某夫妇用来销售的微信号就是给赵女士供货那个微商——医美达人说。当涉及交易品类的时候,他们都是只用红、玉、肉这些模糊的字眼替代。


在甘肃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的指导下,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办案民警对龚某夫妇的仓库进行了检查。在现场,办案民警共发现了十多种包装的肉毒素,全部堆放在一个房间的货架上面。




这些按外包装盒颜色命名的肉毒素,来源不明,没有正规资质,储存和运输条件不符合规范。但嫌疑人龚某夫妇通过朋友圈的忽悠,让很多从事 " 轻医美 " 的人都去他们那儿拿货。

经警方确认,嫌疑人龚某夫妇月均寄收快递 1000 多单,月均销售额达到 30 多万元。仅在兰州就有 32 名下线代理人,全国范围内有 83 名下线代理人。


注射肉毒素和玻尿酸的过程看似很简单,如果不是有资质并有从业经历的医生来完成。一旦注射的部位不到位或者是出现偏差,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引发肌肉萎缩或者出现面瘫。
办案民警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可能对使用者造成健康隐患的各种肉毒素产品,在被邮寄到各个从事 " 轻医美 " 的美容院或者是美容工作室以后,使用者往往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操作,避免被消费者发现产品的来路不正规。

记者对赵女士这样的无证无照的 " 轻医美 " 从业人员调查了解到,由于没有医生的资质,他们不可能从正规医药销售渠道购买到正规医美药品。因此,他们所使用的药品,除了通过嫌疑人龚某夫妇提供的微商渠道购买外,他们还有另外一条购货渠道,那就是经常在各地召开的美博会。
产品成分含糊不清
" 轻医美 " 成非法牟利主要手段
正规医疗机构对肉毒素的管控十分严格,具有 " 毒麻药 " 管理资质的医师必须每两年重新考证方可上岗。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用来源不明、质量无法保障的医美药品来开展 " 轻医美 " 项目,这已经成为当下一些美容馆和美容院非法牟利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化妆品工厂只能生产妆字号的涂抹类化妆品,而械字号产品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工厂生产的医疗器械,我们常用的玻尿酸,肉毒素等注射进人体里的医美药品属于医疗器械分类管理的最高类别——第三类医疗器械,也就是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妆字号的化妆品和械字号的医疗器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别的产品。这两者怎么可能互相混为一谈呢?就在记者疑惑之际,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很多这里销售的产品往往都只是一个噱头,购买者连里面是什么成分也完全不知,回去以后就根据购买时摊主宣称的功效给消费者使用,最终可能给消费者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江苏沭阳的王女士就是在美容院做护肤美容时,被美容师忽悠注射了所谓的水光针和轮廓固定的物质。谁知,注射以后,脸不但没有变得更好看,相反注射部位出现大面积肿胀,让她不敢出门。
" 轻医美 " 项目的消费者 王女士:有点疼,脸上起了水泡,脸上肿得像猪头一样,谁敢出去见人啊?
当王女士和美容院的那位美容师联系讨要说法的时候,对方拉黑了她的微信。无奈的王女士,只能来到正规医院求助于医生。

据医生介绍,类似王女士这样,在美容院被忽悠做了 " 轻医美 " 项目,造成伤害的案例并非个别。今年以来,她们医院每月接诊的病例就呈大幅上升的趋势。
为了探寻消费者在非医美机构接受所谓 " 轻医美 " 服务,被注射不明物质受到伤害的过程,记者对一些美容院进行了暗访。在这家美容美甲工作室的 2 楼,各种医疗美容仪器和各种注射类的产品随处可见。没有医生资质的店主就准备在这个并非医疗机构的地方,给记者注射所谓的胶原。

当记者对此提出疑问时,这位店主不以为然地告诉记者,他们并不关心注射到消费者体内的是械字号产品还是妆字号产品,只要包装上写的是胶原就行。


要将妆字号涂抹类的化妆品当成械字号的注射类产品注射进消费者的身体里面,还一再声称是安全的。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为了规避这些违规行为被相关执法部门发现和查处,很多的机构和美容院在所谓的 " 轻医美 " 现场根本就不放置这些产品。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医疗美容专委会主任委员 李俊:比如说有些人会在宾馆里给人家做双眼皮,有些人会在小的办公室里去给人家做医美的光子、水光这些治疗,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我觉得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监管的。
去年 6 月,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发布了指导意见,就加强医疗美容行业准入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加强关联领域与行业的监管,提出了详细的监管要求。相关专家也提醒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谨慎消费,进行医美项目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选择正规的医美产品,让正规有相应资质的医师操作,千万不要轻信 " 轻医美 " 就能轻松变美。